2016年全球半導體20強中,沒有一家中國公司,這是非常罕見的現象。幾乎找不到其他任何一個大型產業,世界排名前20位沒有中國公司的。
中國的經濟升級,最大的兩個領域是汽車制造工業和集成電路工業。反過來說,我們要實現最終打垮西方列強,也就是要在這兩個超級產業完成逆襲。
這個地球上最強大的國家美國,有哪些百億美元利潤級別的公司?
能源和金融行業以外,大約有17家:
Facebook、通用電氣、IBM、思科、英特爾、寶潔、強生、微軟、蘋果、沃爾瑪、迪士尼、通用汽車、甲骨文、Alphabet(谷歌母公司)、Verizon、AT&T、Comcast
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有11家來自ICT領域(是信息、通信和技術三個英文單詞的詞頭組合,它是信息技術與通信技術相融合而形成的一個新的概念和新的技術領域),可以說,ICT產業已經成了美國的立國之本。
谷歌、亞馬遜、臉書、思科、IBM、英特爾、微軟、甲骨文、Verizon、AT&T為美國貢獻了巨大的利潤。
在美帝立國之本的ICT領域,顯然中國是美國的最大挑戰者,中國移動、華為、中興、阿里、百度、騰訊、網易、小米、浪潮、紫光等不僅在中國本土獲得了優勢,而且在對外擴張中,同時這些公司大多數凈利潤超過10億美元。全球凈利潤超過10億美元的公司全部算在一起不過三四百家。
集成電路是ICT領域的上游技術,是硬件的基石,如果中國集成電路產業也發展起來了,受到沖擊最大的還是美國,而這是美國的核心領域之一。
看下圖,世界集成電路三強:英特爾、三星、高通。單是高通和英特爾兩家,每年就能帶給美國八九百億美元的營收,養活數萬美國工程師,還能帶來一百多億美元的凈利潤。
除了英特爾和高通,美國還有德州儀器、Nvidia、博通、美光等半導體公司。
中國目前每年進口的工業品,只有兩個大類超過了500億美元,一個是汽車及其零部件,每年進口746.1億美元,另外,就是集成電路。
中國每年進口的工業品,集成電路遙遙領先所有其他工業品,排在第一位,其進口金額2271億美元,是第二名的汽車及其零部件的三倍。
在過去的七年,我們的進口替代進行的如何?答案是令人遺憾的。
和其他行業我國制造能力逐漸上升,逆差逐漸減少不同,集成電路的逆差在過去七年處于不斷上升的狀態。從2010年的1277.4億美元上升到了2016年的1657億美元。
2010年集成電路進口1569.9億美元,出口292.5億美元,逆差1277.4億美元;
2011年集成電路進口1702億美元,出口325.7億美元,逆差1376.3億美元;
2012年集成電路進口1920.6億美元,出口534.3億美元,逆差1386.3億美元;
2013年集成電路進口2313.4億美元,出口877億美元,逆差1436.4億美元;
2014年集成電路進口2176.2億美元,出口608.6億美元,逆差1567.6億美元;
2015年集成電路進口2307億美元,693.1億美元,逆差1613.9億美元;
2016年集成電路進口2271億美元,出口613.8億美元,逆差1657.2億美元;
到2017年,這個趨勢仍然沒有扭轉,1-5月中國集成電路(芯片)進口額為954.8億美元,同比上漲17.9%,出口256.6億美元,同比增長11.3%,逆差繼續拉大。
根據IHS的數據, 2016年全球半導體市場規模達到3389.3億美元,同比小幅增長1.1%。當然,全球市場規模的數據各家機構不一樣,有的是3300多億美元,有的是3400多億美元,不過基本是在這個區間。
這個數字和我國每年進口2271億美元集成電路的數字對比一下,我國一年的進口額是全球市場的67%,這并不奇怪,因為全球90%的筆記本電腦,90%的智能手機,還有其他的大量電子設備,都是在中國制造,中國世界工廠的名稱,是實實在在的。
我國進口集成電路多,并且還在不斷增長。
一方面固然是我國集成電路產業比起美國、歐洲、韓國、日本差距巨大。
另一方面是因為我們下游的制造業和自主品牌發展太迅猛,世界市場份額不斷向中國品牌集中所致。
基于這個現實:
中國不僅是世界制造中心,而且在下游的消費電子品牌的份額也在呈現向中國品牌集中的趨勢,所以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我國還會維持集成電路高進口額的趨勢。
所以國務院在2015年發布的《中國制造2025》的報告里面說,2020年中國芯片自給率要達到40%,2025年要達到50%,這其實是一個非常高的目標,因為這意味著2025中國集成電路產業規模占到全世界35%,也就是超過美國位列世界第一。當然這個是指總體產值,就產業結構而言,仍然是美國在高端,中國在中低端和部分高端。
如果按照工信部的規劃更激進,2025年要達到70%芯片自主化,也就是中國集成電路產業規模要占到全球49%, 這意味著什么呢,2025年中國集成電路產業從產值來說將是世界最高的國家,不僅能夠供給全中國的需要,而且還要搶占相當一部分的世界市場。
不管是國務院還是工信部的規劃,都是把在華外資企業算到國產里面的,也就是說,即使2025年完成了70%自主化這一目標,我們占到了世界的49%,其中仍然有一部分是在中國的外資企業完成的。
那么我們能不能達到這一目標呢?或者說,現在處于什么什么水平呢?下圖是IC insight發布的2016年全球半導體20強,竟然前20位都沒有中國公司,這是非常罕見的現象。在其他幾乎任何一個地球上存在的大型產業,世界前20位都沒有中國公司的,幾乎找不到。
有9家公司營收超過100億美元,前20強的門檻是44.55億美元。
不過大家也不要灰心,我國半導體產業銷售額最大的公司是華為旗下的海思半導體,2016年銷售額為303億人民幣,折合美元也是大約44.5億美元,剛好和第20名的44.55億美元幾乎不相上下。所以不出意外,今年海思半導體將會中國第一家沖進全球20強的半導體公司。
2016年中國集成電路產業銷售額達到4335.5億元,同比增長20.1%。
集成電路分成三個部分,設計、制造、封測三個產業銷售額分別為1644.3億、1126.9億及1564.3億,增長速度分別為24.1%、25.1%及13%。
這里面有一個好消息和一個壞消息,好消息是增速20.1%,這是非常快的,四年翻一倍,8年后就是現在4倍的規模,這是非常驚人的。
壞消息是,我國集成電路產業這個4335.5億元銷售額是包括了在華外資企業的。所以要摸清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的真正實力,還是要看血統純正的中國公司。
本文先從設計部分談起。
首先是芯片設計,大家都知道,在PC機的時代,Intel和AMD壟斷了電腦CPU市場,中國公司和他們的差距可以說隔著一個銀河系。
在21世紀初,中國唯一像樣的芯片廠家是珠海炬力科技,做出了mp3芯片,成為世界最大的兩家mp3 芯片供應商之一。
在消費電子領域無法和美國競爭,中國芯片產業卻意外地從電信產業發展中受益,由于巨大中華(巨龍、大唐、中興、華為)在電信產業的崛起,中國逐漸開始實現了通訊設備制造的自主化。
通信設備制造產業的崛起,卻意外地給中國帶來了一個沒有料到的結局,那就是中國的芯片產業開始伴隨著中國通信產業崛起開始萌芽。華為的海思、中興微電子、大唐都成為中國最大的芯片廠家之一。
到了手機和平板電腦時代,由于中國本土手機廠家和平板電腦廠家的崛起,中國的展訊、全志、瑞芯微等公司也獲得了發展機會。
下圖是IC insight的報告,全球純芯片設計公司50強,2009年中國只有一家,也是中國第一家闖入世界50強的是華為旗下的海思公司,2016年增長到了11家,包括海思、展訊、中興、大唐、南瑞、華大、銳迪科、ISSI、瑞芯微(Rockchip)、全志(All winner)、瀾起科技(Montage)。
可以看到前面九名,海思、中興、大唐都是電信產業出生,南瑞是為智能電網提供芯片,全志、瑞芯微、展訊等是為手機、平板電腦等提供芯片。
可見中國在通信、電網、消費電子產業的發展對上游的帶動作用。所以一個國家產業的發展,必然是整體性的,下游發展不起來,上游也一定發展不起來,中國芯片產業不可能脫離中國整體產業升級的大環境而獨立發展。
2016年,中國已經有了160家芯片設計企業銷售額超過了1億元人民幣,可以說芯片設計正在中國全面開花。中國最大的兩家芯片設計公司海思和紫光展銳都已經躋身世界前十,2015年海思是世界第六,紫光展銳是世界第十,而且在前十名里面,海思和紫光展銳增長速度最快。
2017年第一季度,中國芯片設計產業整體增長高達23.8%,銷售額達到351.6億元,中國自主設計芯片全球市場占有率已經高達全球8%,中國市場占有率達到13%以上。
按照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的中國芯片前十名,和IC insight的排名有所不同,下圖是2016年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公布的中國IC設計公司排名,可以看出,通過紫光集團對展訊和銳迪科的整合,中國已經出現了兩家金額超過100億人民幣的本土IC設計巨頭,海思和紫光展銳。
我們看下這個榜單:
第一名的海思,華為手機里面就有大量海思處理器和海思基帶芯片,另外買的智能電視,安防系統也有海思的芯片,海思在長時間內將是中國最大的芯片設計公司,未來將隨著華為集團的增長而上升。
第二名的紫光展銳是展訊,銳迪科合并之后成立,目前是三星手機處理器和基帶芯片除自家產品之外的最大供應商,展銳的任務是戰勝聯發科。展銳是海思之外國內唯一一家營收超過100億人民幣的公司。
第三名的中興微電子主要是自家的通信設備用的部分芯片,手機芯片也還是外購。
第四名的華大半導體,是中國IC設計的國家隊,隸屬于CEC(中國電子信息集團產業集團),CEC是世界五百強,是中國電子產業的國家隊,是中國大陸唯一涵蓋設計、制造、封裝、測試、EDA工具等積體電路完整產業鏈的企業。
當然還是要說,CEC看起來每樣都做,但是每一樣都做的不怎么樣,規模不大,不過CEC的存在是從國家層面保障國家的集成電路能力。
第五名的北京智芯微電子國人隸屬于國家電網,智能電網里面設備用的各種芯片,包括以后電動汽車接入電網,充電樁的芯片等,智芯微電子都有涉及,當然這家公司也不愁沒有訂單,畢竟電網是自家的產業。
第六名的匯頂科技,該公司在指紋識別芯片領域已經做到了世界第二,中國芯片公司在細分領域做到世界第二,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第七名的杭州士蘭微電子,這家公司LED照明驅動IC是其主要業務收入之一,另外杭州士蘭微是國內為數不多的IDM企業,也就是設計、生產、封裝都做。除了主要的LED照明驅動電路IC業務,士蘭微還給家電企業提供變頻電機控制芯片。另外MEMS傳感器和IGBT產品也研發成功推向市場。
第八名的大唐微電子是國家隊,現在的主要產品方向是身份證卡和金融社保卡芯片和解決方案,大唐的金融社保卡的市場份額占據第二位,大唐微電子的金融IC安全芯片出貨量大約有2億只。”除此外,大唐微電子也提供行業證卡,如居民健康卡、交通卡、市民卡、教育等方面的安全芯片和解決方案。
另外大唐還和荷蘭恩智浦成立了中國第一家汽車半導體公司大唐恩智浦,開發新能源汽車電源管理芯片,電機MCU等。
所以說白了,大唐是國企,也是做國家的生意為主。
第九名敦泰是臺灣的設計公司。
第十名的中星微,主要是做圖像處理芯片、攝像頭芯片等。
這10家公司里面真正算有前途的就五家:海思、紫光(包括展訊、銳迪科)、匯頂、中興、士蘭微。
十強以外,還有一些很有意思的中國IC設計公司。
首先是存儲芯片領域,中國每年進口的集成電路之中,存儲芯片和CPU占了大概75%,可見存儲芯片的地位。
在存儲芯片領域,有兩家中國公司在試圖進擊,一個是兆易創新,一個是長江存儲。
目前全球存儲芯片主要有三類產品,根據銷售額大小依次為:DRAM、NAND Flash以及Nor Flash,其中Nor Flash盡管排名第三,但與前兩者相比,市場規模仍然較小,僅為30億美元,而前兩者大致在400億美元級別和300億美元級別。
這三個究竟有什么區別呢?DRAM就是我們手機里面的1G、2G…..內存,NAND Flash就是我們手機里面的32G、64G、128G….
Nor Flash雖然也是存儲,但是容量比較小,一般是64Mb以下,用于存儲一些驅動電路的算法和代碼之類,手機、汽車電子、工業控制等領域都會用到。
在Nor flash這個僅有三四十億美元的小市場里面,我國的兆易創新是世界主要玩家之一,當然這個主要玩家,也就是世界第五,世界第一到第四分別是臺灣旺宏、美國Cypress、美國美光、臺灣華邦。
兆易創新2016年8月上市后,應該是半導體存儲行業唯一的A股上市公司。
2015年、2016年度兆易創新分別實現營業收入11.89億元、14.89億元、分別實現凈利潤1.42億元、1.51億元。到今年,由于nor flash多次漲價,兆易創新一季報業績增長迅猛。公司一季度營收為4.52億元,同比增長46.61%;凈利潤為0.69億元,同比增長94.20%。
另外,兆易創新還做MCU(單片機)產品,用于汽車和物聯網,2016年兆易創新的MCU銷售收入為1.97億元,同比增長55.2%。
在內存和閃存領域,韓國擁有絕對的優勢,而我國的長江存儲擔負起了打破韓國壟斷的使命。
存儲器領域,DRAM和NAND FLASH,韓國三星和海力士都絕對的霸主,尤其是三星。
韓國人在2017年的存儲器漲價中大賺特賺,三星電子2017年第一季度凈利潤高達67.8億美元,增長竟然高達46%,接近50%的瘋狂增長。到2017年第二季度,三星營收猛增19.8%,凈利潤增長89%,高達99億美元,不僅打破了自己的最高單季度凈利潤記錄,還首次超過了蘋果公司。
SK 海力士在2017年第一季度營收384億人民幣,同比增長72%,凈利潤達116億人民幣,同比增漲324%
華為上半年的閃存門事件,反應出中國在這方面的絕對弱勢地位。
DRAM是最大的存儲器領域,目前全球DRAM存儲器價格在瘋長,韓國人同樣在大賺特賺。
2017年第二季度,三星電子、SK海力士、美光科技三家業內巨頭DRAM銷售額達44.3億美元,比上季度增長了30.1%。
其中三星電子銷售19.8億美元,比上季度增長36.5%,SK海力士銷售13.7億美元,增長28.2%,兩家企業市場份額合計占到全球的75.9%。美國美光銷售10.6億美元,增長22.0%。
下圖是2017年第一季度的全球市場份額,三星+SK海力士份額為73.5%,美國美光為21%,三巨頭為94.5%,剩下的臺灣三家廠商南亞科、華邦、力晶占了4.6%,全球其他公司占了0.9%。
全球六強之外,在這個僅僅0.9%的市場份額里面,有一家中國小公司,北京矽成控股的ISSI,這是一家設計公司,在全球DRAM市場排在第八位,不過這個第八位,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而在NAND Flash市場,DRAMeXchange的數據顯示,三星、東芝、閃迪、海力士、美光和英特爾幾乎壟斷了全球100%的市場。尤其是三星和海力士,合計占了全球幾乎一半的份額。
我們可以明顯的看出,在DRAM和NAND FLASH領域,中國幾乎沒有存在感,在這個領域要突破,還是需要靠國家隊。
2015年7月,中國紫光集團曾經向全球第三大DRAM廠商——美國美光科技,提出230億美元的收購要約。結果被拒絕,背后就是美國政府的阻撓。
目前存儲器自主研發的國家隊是紫光集團控股的長江存儲。
2016年7月26日,長江存儲公司成立,紫光集團擁有51%的股份,另外的股份由國家大基金持有25%,湖北省地方政府的基金持有24%,武漢新芯公司為長江存儲的全資子公司。
武漢新芯公司是湖北省和武漢市政府2006年為了進軍集成電路制造領域而成立的研發+制造一體的企業,實際上武漢新芯2014年底已經和美國的Cypress半導體公司開始聯合研發NAND Flash技術,但是業界并不看好,因為NAND Flash被三星、海力士、東芝、美光四家壟斷。
不要說新芯公司研發實力不足,因此通過和Cypress和共同研發,武漢新芯已經有一部分的自主研發力量,雖然非常弱小,但這是中國自主研發存儲器的火種。
長江存儲成立之后,由于大量資金注入,在堅持自主研發的同時,開始大量從臺灣和韓國挖人。現在的武漢新芯約1200人,另外,長江存儲成立至今也招募將近700人,共計1900人左右。長江存儲目前研發人員總共約500人,其中臺灣人約50名。
目前長江存儲的重心放在3D NAND flash的開發上面,同時也在推進20/18nm的DRAM開發。
NAND Flash肯定是長江存儲最先量產的產品,因為傳統2D轉3D NAND技術后,半導體機臺設備幾乎都要換新,所以這時候投入是對的,每一個存儲器陣營都站在同一個出發點。
而DRAM技術,每轉進新一代制程技術僅增加20%的半導體機臺設備,意思是,既存的半導體大廠的多數機臺設備都已經折舊光了,新加入DRAM技術的人去買新設備來生產,成本非常貴,競爭力會很差。從這個角度而言,中國要做好在存儲器領域長期燒錢的準備。
長江存儲現在研發進度如何?根據長江存儲CEO楊士寧介紹,其32層3D NAND芯片順利實現了工藝器件和電路設計的整套技術驗證,通過電學特性等各項指標測試,達到預期要求,2017年底將提供樣片,繼續向64層3D NAND發展,樂觀估計2019年量產。
目前韓國三星已經在2017年量產64層NAND,可以看出中國和韓國的技術差距在2年,2年看似很短,其實在競爭激烈瞬息萬變的市場,已經是極大的差距了。抗韓將是長期的進程。
但是,大家也不要覺得韓國半導體不可戰勝,事實上,韓國人在半導體領域表現強勢的也就是NAND FLASH和DARM存儲器領域,以三星為首的韓國公司早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就開始了存儲器的研發,早了我們二十年,我們要想超過他們,當然必須付出時間的代價,這個時間不是三五年,能夠十年追上就已經非常了不起。
另外,韓國雖然存儲器強大,但在存儲器以外的其他領域,除了三星手機自產處理器和基帶芯片外。由于都不是大集團研發,韓國的芯片設計產業在中國的沖擊下衰退非常嚴重。
以2017年上半年為例,根據韓國媒體Business Korea的報道,在韓國上市的韓國前15大IC設計公司中,有10家上半年營業利潤出現下降,50%的企業出現虧損,營收和利潤都增長的只有兩家。
因此,全球目前只有中國在瘋狂地投入存儲器的研發和制造,韓國人在存儲器領域未來被顛覆,只有可能是被中國,確切的說的是長江存儲公司。
未來的希望:寒武紀
為什么要特別提一下寒武紀,人工智能是人類所有產業發展的大勢所趨,在這個領域,專用芯片將會成為未來的主流。幾乎所有的ICT科技公司,不管是國內的百度、阿里、騰訊、華為,還是美國的谷歌、facebook、亞馬遜、微軟都在朝人工智能方向發展。
2017年8月,由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陳云霽、陳天石兩兄弟創立的寒武紀科技宣布完成阿里巴巴領投的1億美元A輪融資,此輪融資令寒武紀估值達到10億美元。這也是中國第一家集成電路產業的獨角獸公司(估值超過10億美元),這可以算作一個里程碑。
值得一提的是,寒武紀團隊成員的平均年齡只有25歲,很多骨干成員在校期間已開始從事相關領域的工作。創始人陳云霽和陳天石是兄弟倆,都是學霸。
陳云霽14歲進入中科大少年班,在創立寒武紀前,陳云霽在大學的最后一年,就參與了中國第一塊通用CPU芯片龍芯1號的研制項目,2002年,陳云霽來到了中科院計算所,跟隨現在的龍芯公司董事長胡偉武研究員碩博連讀,成為當時龍芯研發團隊中最年輕的成員。博士畢業后,他留在了計算所。25歲時,陳云霽就已經成為8核龍芯3號的主架構師。
他在2015年入選《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歲以下的全球最佳35名創新人士。
非常有意思,寒武紀推出的人工智能芯片型號名字叫DianNao,也即是中文電腦的拼音,目前DianNao已衍生出1A、1H等多個型號。
最值得一提的是,DianNao芯片不僅是寒武紀的自主架構,而且是寒武紀自主開發的指令集,名字也很有意思,叫DianNaoYu(電腦語), 這是世界首個深度學習指令集,DianNaoYu指令集的論文在2016年的計算機體系結構領域頂級國際會議ISCA2016(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omputer Architecture)所接收,其評分排名所有近300篇投稿的第一名。具有突破性的意義。
寒武紀人工智能芯片和傳統的通用處理器如何比較?寒武紀是人工智能的專用芯片。請注意專用兩個字,因此寒武紀的芯片和通用處理器并非替代關系。
由于CPU和GPU基本框架結構都不是為人工智能設計,如果要用通用處理器搭建一個人腦規模突觸的神經網絡,可能需要建一個電站來給它供電。AlphaGo下一盤棋動用了1000個CPU和200個GPU,每分鐘的電費就高達300美元,而網絡規模只有人腦的千分之一。”
寒武紀AI芯片恰恰解決了這一問題——它能在計算機中模擬神經元和突觸的計算,對信息進行智能處理,還通過設計專門存儲結構和指令集,每秒可以處理160億個神經元和超過2萬億個突觸,功耗卻只有原來的十分之一,未來甚至有希望把整個AlphaGo的系統都裝進手機。
其他的FPGA方案雖然迭代快,但從計算速度和能耗比來說,和專用的人工智能芯片相比仍然有差距。因此除了寒武紀以外,其他國外公司也在跟蹤寒武紀的研究成果,比如谷歌的TPU。
寒武紀的AI芯片在兩個大型產業都可以有廣泛的應用,一個是云端,一個是終端。在目前云計算蓬勃發展的情況下,云端服務器面臨更大的大數據計算壓力,AI芯片逐漸必不可少。另外終端的智能化程度和計算要求不斷提升,也需要使用AI芯片。
2017年9月2日,華為在德國IFA展上發布麒麟970處理器,首先用于華為Mate 10智能手機上,雖然沒有公開宣布,但其背后的AI芯片就是來自寒武紀,麒麟970整合的人工智能芯片,華為稱之為NPU(NeuralProcessingUnit,神經處理單元)。
搭上了華為這條大船,寒武紀的銷售額將會迅速增加,目前猜測,華為和寒武紀采取的是IP授權的形式,寒武紀作為全球第一家人工智能芯片獨角獸公司,也是全球第一家大規模量產人工智能芯片的公司,同時芯片架構和指令集完全自主,在未來大有可為。
半導體行業,美國超級強勢,韓國在存儲領域優勢大,歐洲有三家一流的半導體公司,NXP、英飛凌和意法半導體,其中NXP在和高通談并購,如果高通并購NXP并購成功,那么歐洲只剩下兩家了。
日本有三家一流半導體公司,瑞薩電子、索尼的CMOS圖像芯片和東芝半導體。這其中索尼的CMOS圖像處理芯片是近年來日本公司幾乎僅有的實現大逆轉的產業,索尼憑借圖像處理芯片大大提升了市場份額,獲得了大量利潤。東芝在尋求出售,等東芝出售成功,那么日本也只剩2家半導體公司。
我們可以看到,美國超級強勢,中國、韓國都在上升,歐洲和日本在小幅衰退。
除此之外,另外一個衰退比較嚴重的是臺灣了,臺灣半導體協會預估2017年臺灣半導體產業整體產值較2016年小幅成長1%,而2017年全球半導體市場規模將較2016年成長9.8%,也就是臺灣“生命線”半導體產業世界份額在不斷下降。
以整個半導體產業的產值比較,2017年上半年臺灣為新臺幣11440億元,大陸約新臺幣9900億元,臺灣半導體產業險勝,但大陸在整個半導體產業發展速度明顯超過臺灣。
根據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統計,2017年1-6月中國集成電路產業銷售額為2201.3億元,同比增長19.1%,而臺灣呢,以2017年第二季度為例子,是衰退4.8%。
半導體的設計、制造、封測三大部分,設計和封測大陸均已經超越臺灣,臺灣在IC產業唯一有優勢的還是制造業,臺灣GDP 2016年大約為5600億美元左右,而臺積電的半導體制造一年貢獻100億美元凈利潤,另外提供數萬個年薪40萬人民幣的崗位,以及大量稅收,以臺積電為首的半導體制造業不愧是臺灣經濟的基石。
臺灣有三家半導體公司進入全球20強,和日本、歐洲并列都是3家。其中2家是制造(臺積電,臺聯電),1家是設計(聯發科) 2017年上半臺灣IC設計的產值為新臺幣2904億元、大陸為新臺幣3735億元,大陸已經在IC設計產業追過臺灣。
IC制造業領域則是臺灣半導體的大本營,比較2017年上半兩岸的情況,臺灣IC制造的產值為新臺幣6268億元、大陸產值為臺幣2570億元,臺灣守住優勢,在IC封裝和IC測試方面,2017年上半年臺灣的IC封測產值為新臺幣2268億元,大陸產值為新臺幣3600億元,這部分大陸也已經超越臺灣。
從以前的仰望,到現在超過臺灣,并且在追趕日本、韓國和歐洲的路上,中國半導體產業的進步有目共睹。2017年上半年,中國大陸芯片設計業同比增長21.1%,銷售額為830.1億元,繼續保持世界最快增長速度。
對中國的芯片發展要抱有信心,未來海思、紫光、寒武紀三大勢力將成為中國芯片產業的主力軍,寒武紀雖然現在銷售額不多,也還沒有開始盈利,但是這家公司必將崛起成為一方諸侯。
寒武紀需要解決的是商業經驗問題,創始人是中科院搞技術出身,在商業市場搏殺,需要有商業經驗積累和助陣,這是寒武紀需要解決的問題。
在三巨頭以外,很多專業領域的中國芯片供應商也會崛起,例如提供顯示面板驅動芯片的中穎電子,提供指紋識別芯片的匯頂科技等等。
另外呢,在國有企業大軍里面(不要鄙視國企,紫光也是國企),也會有很多像大唐微電子,華大這樣的芯片公司來保證國家安全,比如下面這則2017年9月16日的新聞,華大發布的北斗導航定位芯片。北斗產業以后會是一個大型產業。
再比如應用于超級計算機的申威芯片等等。實事求是的說,這里面大多數企業商業上不會很成功,例如像大唐這樣的國企,主要做各種金融和社保的芯片,雖然公司一直虧損,國家也得養著。當然北斗芯片可能是個例外,因為北斗未來會成為一個大產業。
還有像中國電子科技集團下面的中科芯公司,這家公司2008年在無錫成立,我們最近天上在對接的天舟一號飛船的電子控制防輻射芯片,就是來自中科芯公司,這也是為了保證自主化和國家安全,但是航天飛行器在產業規模上注定不會像海思,紫光,寒武紀的市場那么大。
另外網友比較關注的我國超級計算機上用的國產芯片,例如全球速度最快的神威太湖之光超級計算機,芯片就是國產化的申威,指令集和架構都是在美國DEC公司的Alpha架構下擴展而來,但是這款芯片只適用于超算領域,在民用市場由于生態問題和性能問題,不會有競爭力。因此也是小眾芯片。
另外就是龍芯了,胡偉武博士是個堅持自主研發的人,他也培養出了寒武紀創始人陳云霽,培養出了一批自主研發芯片的人才,我覺得這才是龍芯的最大貢獻。至于在商業化上面,龍芯幾乎沒有什么希望,建立生態必須要有強大的商業實力和地位,目前龍芯芯片只能在一些專業領域,例如北斗衛星上用的防輻射芯片,或者一些專用領域比如服務器、工控、嵌入式控制等等。龍芯能在這些領域占據較大市場份額,就是一種成功了。
龍芯2015年銷售首次過億元人民幣,是一家非常弱小的公司,2016年相信銷售額也是1億元多點的規模,而2016年中國銷售額過1億人民幣的芯片設計公司有160家,龍芯在里面毫不起眼。 胡偉武是個技術人才,龍芯現在的待遇,以及類似科研院所和國企的運行體制,也暫時無法獲得優秀的高端商業人才。龍芯在未來十年能夠做到10億人民幣,20億人民幣就很不錯了。即使到2027年能做到100億人民幣的規模,10年增長100倍,到那個時候龍芯也進不了中國芯片的第一集團。
中國芯片產業的未來必須要走商業化可盈利的路,從這條路來看,只有以海思、紫光、寒武紀為首的國產芯片公司,以及華大、大唐、士蘭微、匯頂科技等第二梯隊,以及未來可能成長起來的第三梯隊才是中國芯片設計產業的未來。
而芯片設計這個產業,從中國、美國、歐洲、韓國、日本、中國臺灣六強的發展趨勢來看,中國保持現狀20%的發展速度,每四年翻一倍,到2025年將是現在的4倍,是未來美國最大的挑戰者,韓國依靠對存儲芯片的高強度投資,將保持世界列強地位。中國紫光的存儲芯片2019年才能夠量產64層的NAND Flash,那個時候距離三星和海力士還是有技術差距,所以短期內韓國存儲芯片產業是打不垮的。DRAM目前還不知道什么時候能量產。
而歐洲、日本、中國臺灣,由于其下游消費電子品牌的衰落,不可避免會影響到上游芯片的產值,這其中最危險的是臺灣,因為歐洲和日本還有蓬勃發展的汽車電子產業,消費電子這邊衰落了,還可以從汽車那邊來彌補。例如日本,雖然東芝在衰落,但是瑞薩電子的汽車業務發展就挺好。
臺灣就比較危險了,芯片設計業不斷下滑是大趨勢,因為消費電子品牌不斷往中國大陸集中,而大陸的自產芯片占有率在不斷提高,而臺灣又沒有汽車品牌產業來彌補損失,設計業下去了,保住臺積電的制造業是臺灣面臨的首要問題,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發展中芯國際抵消臺積電的發展,就是促進兩岸統一。